【時報-台北電】川普逼宮Fed主席鮑爾,關稅大戰演變成金融風暴,不僅台股昨(22)日尾盤急殺重挫312點,台積電也跌19元收816元。對護國神山未來是否還是得面臨8字頭保衛戰,甚至跌破前波低點780元,破底打出第2隻腳,資深分析師提醒,台積電面臨美系客戶集中、匯損槓桿高、地緣政治夾殺、毛利率下探45%、Blackwell晶片庫存等5大風險,後市不容樂觀。
資深分析師陳榮華表示,台積電在最新年報中揭示的風險結構,反映出全球化半導體產業,在美中科技戰與地緣政治角力下的脆弱性,至少面臨5大潛在威脅。
1.關稅與供應鏈重組的「嵌套式風險」
美對中終端產品(如伺服器、電腦)加徵關稅,形成「需求端抑制→客戶砍單→台積電產能利用率下降」的連鎖效應,不同於直接制裁半導體,陳榮華認為,由於屬於產業鏈「嵌套式傳導」,更難透過技術替代解決。
同時,台積電高達70%營收來自北美客戶,實質暴露「客戶集中度風險」,當美國品牌廠受關稅衝擊調整庫存時,台積電缺乏足夠的區域市場緩衝,此結構性弱點在財報中罕見被凸顯。
2.匯率波動的「槓桿效應」
美元計價營收與新台幣成本結構形成天然匯率槓桿,1%匯損吞噬0.4%營益率的敏感度,遠高於同業平均0.2~0.3%水平,反映其先進製程的高資本支出特性:3奈米廠每片晶圓成本較5奈米增加30%,美元貶值將加劇折舊攤提壓力。
此外,台積電客戶多簽長約(LTA),在訂單能見度與付款周期錯配下,美元收入實際入帳存在6~9個月滯後,導致遠期外匯合約,難以完全覆蓋風險缺口。
3.地緣政治具高度不確定性
首先是台積電需在「技術代差」(南京廠以28奈米為主)與地緣紅線間保持平衡,考量任何的製程升級,都可能觸發授權覆審,讓台積電南京廠VEU授權,存在高度不確定性。
此外,美國推動「友岸外包」(Friend-shoring),台積電海外擴產(美、日、德)雖可分散風險,但引發「產能空洞化」隱憂,以亞利桑那廠為例,美國客戶要求預留產能,可能排擠台灣本土高階製程訂單調度彈性。
4.黑天鵝情境的壓力測試
若川普實施全面10%進口關稅,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模型,終端電子產品價格將上漲3-5%,導致全球半導體需求成長率下修1.5-2個百分點,陳榮華認為,台積電需維持至少1.5個製程世代的技術領先,才能抵銷需求萎縮衝擊。
同時,在台海危機等極端情境下,台積電的「保險策略」是透過美國廠的「虛擬晶圓廠」機制:台灣設計→美國製造,但此舉導致毛利率從現行53%,降至45%以下,動搖投資價值邏輯。
5.Blackwell晶片供給過剩
儘管市場期待輝達H20推出,但目前受限於美國出口管制而延遲上市,已有美系外資認為,台積電閒置的晶圓產能可轉為生產H200,惟前提是市場需求維持強勁。
然而,即使H20最終獲准出口,下半年仍將面臨華為昇騰920晶片和Matrix384伺服器的強勢競爭,威脅其市場地位。
另一關注焦點是GB300改回Bianca架構,雖有助於良率提升,但券商警告除非NVL72伺服器在2025 年出貨達到3萬台(相當逾200萬顆Blackwell晶片),否則台積電生產的大量Blackwell晶片,恐轉為庫存,形成供應過剩的風險。陳榮華並指,台積電已啟動「區域定價模型」,對非美系客戶收取5~8%溢價,補貼地緣風險準備金,此舉可能改寫半導體產業60年來的全球統一定價慣例。
此外,台積電還採取技術鎖喉策略,加速推進A16(1.6奈米)以下製程研發,將電晶體密度提升至每平方毫米500億個,拉大與競爭對手差距至4~5年,使客戶即便承受關稅成本,仍難以轉單。
隨台積電正從「技術驅動成長」轉向「地緣風險定價」階段,本益比框架需納入「政治波動係數」,短期觀察點在2025年美國新關稅清單細則,以及新台幣匯率是否觸及28.5元的央行防線。
展望未來幾個月的神山表現,陳榮華認為有5大關鍵觀察點,包括雲端服務提供商的財報與資本支出計畫、台積電對2025年CoWoS產能的分配策略、AI GPU與顯卡的現貨價格走勢、5月即將出爐的最新晶片關稅政策,以及關稅如何影響整體伺服器生產成本結構,將共同決定AI供應鏈下一步。
此外,投資人需關注,台積電每季法說對「風險準備金提列比例」的調整,此指標將成判斷黑天鵝應對能力的關鍵風向球。(新聞來源:旺得富理財網 李宗莉)
※免責聲明:文中所提之個股、ETF內容,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,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,自負盈虧。